微信充值 看点如今,无论是名校还是社会,越来越看重人们的综合素养,在美国就出现了这样一所看重习惯而非分数的公立中学——MC2。这所学校细化了习惯评价标准,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和培养的每个方面:自我反思、学习计划、社会实习和日常总结等等活动。学生们不与别人竞争,而是努力超越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文丨米饭编丨Zemira “如果一棵树一开始成长得比较慢,它以后必然有强大的根基。我相信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 ——美国诗人梭罗 我们经常和大家分享许多全球创新教育案例,比如说斯坦福的在线高OHS、SidWellFriendsSchool等。 今天要分享的,也是一所极具特色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不拼分数,而拼习惯,每年最期待(害怕)的,不是看到成绩单,而是看到自己的“习惯评估报告”。它就是来自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一所公立中学—— MakingCommunityConnectionsCharterSchool(以下简称为MC2)。 下文就与您详细介绍这份特别的“习惯评估报告”,看它如何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完整的自己,不仅是对学校,对所有关注孩子天赋释放的家长也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值得收藏。 教出会考高分的孩子远远不够 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各司其职,学校教导学生知识,家长塑造孩子品德,比如《天才枪手》中就有一个情节:校长发现天才少女帮同学作弊后,生气地要开除女孩,并怒指女孩的父亲,“你在家都不做品德教育的吗?” 但MC2的创办人兼校长KimCarter却认为,学校不能只关注训练孩子考高分的技能,而忽视了品格、习惯的教导,“一方面,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另一方面,即使孩子真的如愿考上了名校,人格却不完整,教育的目的算达到了吗?”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期许,根植到学校的育人理念中——MC2的学生,除了上各种传统的学科课程,如英语、数学、物化生经济学、艺术、体育、信息与沟通技术等,还要掌握17大心智习惯(HabitsofHeart,Mind,andVoice)。 您可能听说过“高效能孩子的七个习惯”,相较之下,MC2的习惯模型更细致: 01 MC2HABITS(MC2习惯) 1.Community团队精神 2.Technology科技应用 3.Self-Direction自我导向 4.Ownership自主学习力 02 HABITSOFMIND(思维习惯) 5.ProblemSolving解决问题能力 6.Organization组织能力 7.Management管理能力 8.Leadership领导力 9.Information信息处理 10.DecisionMaking决策力 11.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 12.CreativeThinking创造性思维 13.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 03 HABITSOFBEING(品格习惯) 14.QualityWork追求卓越 15.CuriosityandWonder好奇心与探索欲 16.Collaboration协作能力 17.Character良好品性 教育是个滚雪球的过程。MC2相信,只要孩子能从小掌握这些习惯和品格,日后就会有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在社会中、在家庭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一步一脚印,收获17大习惯 但别误会,学校并没有开展专门的“习惯课”或者“品格课”,而是把习惯模型作为一个平行于成绩模型的评估维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做出更加全方位的评价和指导。 既然是评估,就不能机械地灌输一大堆抽象概念,而得把习惯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目标”。MC2就把每个习惯都延展为4-5个子能力。 以“创造性思考”为例,这是21世纪核心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提起来,大家总是会觉得很虚,MC2就把它细化为: 能有各种想法 认识不同类型的想法 把创意落到实处 能拓展现有想法,跳出常规思维 懂得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创意 再比如“品格培养”,MC2就把它细化为: 与他人相处:诚实地对待别人,学会尊重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的需要 尊重权威与规则:出于自觉和责任感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为了遵守规则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要与内在价值契合,能遵守承诺、有很强的信念和目标感 团体价值观:做出能进一步促进共同利益的决定,听取他人的意见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教职员工、家长、朋友和社区合作伙伴的支持 为方便评估,每个子能力又被拆分为了5个培养目标。以“好奇心与探索欲”为例: 1.知识的价值 初始:对新事物完全不感兴趣,校内校外都感到很无趣 进步:对一两个领域的东西感兴趣,对他兴趣以外的东西提不起精神 熟练:热衷于对一两个领域主题的学习,其他主题也能找到一点兴趣 模范:在很多不同的领域上都能找到乐趣 终生:不带有很强的目的去学习,学习就是为了知识本身;非常喜欢探究新事物,对所有东西都很感兴趣 2.发现问题 初始:没能提出问题 进步:能够借助别人的问题找寻答案,但甚少提出自己的问题 熟练:在学校能在别人提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模范:在学校里能提出原创问题,开始在校外议题也能有自己的问题 终生:对身边所有的事物都能不断提出好问题并积极地找寻答案 3.对新事物的开放程度 初始:对自己不熟悉或者自己不认同的事物不予理会 进步:能接受不是那么熟悉或认同的事物 熟练:能够开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认同的事物 模范:能够开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认同的事物,并思考其中形成冲突方面 终生:提出一些与世俗或者正常情况下不一样的点子或意见 4.融会贯通 初始:在两个东西之间找不到相关性 进步:开始看到两个东西间有相关性 熟练:能关联两个不同事物 模范:能关联两个不同事物并开始尝试将所学的融入自己的生活 终生:主动找寻事物间不同的逻辑关联,任何事物都能有办法关联到自己的生活 5.对复杂性的包容度 初始:对于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拒绝思考 进步: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会尝试去解决,但是很容易受挫 熟练: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会受挫,但是不轻易放弃 模范:乐于挑战复杂的问题 终生:对于还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感到兴奋 每个学期末和毕业时,学生不仅要参加学科考试,还要做一份线上测试题,也就是“habitschecklists”——记录每项习惯分别到了什么阶段,哪一项已经到达最高级别,哪一项仍需努力,一目了然,让每个孩子都更了解自己,导师也根据这份结果,更有针对性地辅导自己带领的学生。 从小让孩子实习很重要 变“成绩导向”为“习惯导向”,学科学习就不能再占据孩子太多时间。 校长KimCarter坚信,世界才是孩子的课堂。孩子在课堂上只能学到基于理论的知识,要养成优秀习惯,进度可能非常缓慢。于是,MC2提供了不少支持,如组织社区实践、联络企业实习等,帮助孩子在更多元的环境,养成更全面的能力。 举个例子。16岁男孩哈里森,在完成几何课的研究后,就赶到了一家生产过滤水设备的企业实习,他要在那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张设计草图。他得仔细听讲,关于导师如何用一个圆来计算过滤部分的角度,如何在网站上制造出来模型…… 哈里森在实习 在企业,哈里森收获的可不仅仅是“几何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他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怎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且亲身体验到一家企业的高速运转、团队成员之间如何配合完成项目……档案中的多项习惯,正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慢慢塑造起来。 正如KimCarter所说:“实习让学生通过与成人导师一对一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学习,我们要将这些真实的工作与他们必须拥有的技能和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内化成终生持续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MC2的学生压力山大?不仅要学习各个学科,还得掌握那么多习惯、能力、目标,并接受评估。 但其实,这里的学生虽然生活得很充实,但压力却不会很大,因为竞争在这里,被弱化了——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原来,MC2的每位学生,都会拥有一份“学习计划”,绝不雷同。在开始学习之前,每位孩子都要参加“学习风格偏好测评”,和导师探讨未来学习、社区实践、企业实习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未来,学生对思维习惯、品格习惯、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等领域的掌握,也会有导师跟进,给予指导。 完整的测评分为四个步骤: 探索、方法、计划和收获 生成学习计划的界面 学生们的成长目标,不再是“我要比你更优秀”,而是“我要让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MC2还孕育出一种很特别的“自我反思”文化,让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不足,心明如镜,也就不焦虑。 每日总结: 每天的学习完毕,每一位学生都要求写一篇最少200字的反思总结来描述一天的学习生活,重点在于他们的学习以及行为表现。 包括以下基本三方面: What:你做了什么; SoWhat:它意味着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习到什么; NowWhat:你将如何应用它,你未来会采取什么行动,你怎么用它来解决未来的挑战和问题。 每周总结: 每周学习完毕,每一位学生都要求写一篇最少500字的反思总结来描述过去一周的重点学习内容,并设置未来一周的学习目标,找出需要解决的议题。 这份总结,要在课堂上与他人分享,有的时候,分享总结的时间,甚至比得上正规课程的时间。 不仅如此,就连老师和校长也得“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写一份200字的反思总结,每周写一份500字的回顾,把下周的目标确立下来。 如此,便将自我反思内化于心、外化为习惯。 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时代 正在成为过去 “积极地去探索、恢复和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这是MC2的教育愿景。 打开MC2学校官网,学生们的评语也让我们看见,孩子们真正想要的: “MC2不仅仅是提高了我的学习技巧,思维习惯更是让我受益终生,让我更好地适应大学。在MC2这些年,我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高效地完成事情,知道如何达到我想要去的地方。” “整个社区对我的影响最大,里面的每个人造就了今天的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习到很多” 放眼全球顶级高校,都把综合考察一个人视为重点。 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的录取网站均着重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哈佛大学要求,学生有完整的人格和素养;斯坦福大学要求,学生在社区实践、社团活动中表现出热情和毅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每个学校入学前都要接受“全面评估”…… 中学阶段,如由逾百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MasteryTranscriptConsortium(MTC),也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NewModel,和美国高中传统的成绩单相比,它不打分,不评级,只是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共8大能力,其中一大项即为思维习惯(HabitsofMind): 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应该重新回归本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达智慧,赋予孩子追求美好、主动选择的能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遂平百事通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