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 https://www.kanpian.cc 作者|菈妈 一直以来, 我们都教育孩子要善良、要懂礼貌、要包容。 可成年人都知道,善良≠老实。 太老实的孩子,更容易吃亏和受伤; 而没有界限感的善良和包容, 只会纵容别人的恶。 这绝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初衷。 人生无法避免社交, 父母也无法一直为孩子保驾护航。 所以,与其孩子长大后吃亏, 不妨尽早告诉他们这5句话, 教孩子做一个既有“光芒”,又有“锋芒”的人: 01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要勇敢说“不” 哈佛大学曾进行一项为期3年、 针对1000多人的追踪调查, 结果发现: 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合理的拒绝, 就能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 教孩子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其实是在教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 坚守底线,不委屈自己。 国外有位宝妈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过一件事。 她带着儿子去公园玩, 一下子围上来6个男孩,要求她儿子分享玩具。 孩子不知所措地将玩具抱在胸口,看着妈妈。 她很淡定地告诉孩子, 他没有义务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 如果自己不想,直接拒绝就可以了。 吃了闭门羹的那些孩子, 转而来求她,也被她拒绝了。 这个教孩子勇敢说“不”的分享, 在网上获得了20多万的点赞。 也许,一开始说“不”, 孩子会因为担心别人失望而惴惴不安。 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线, 才不会让自己受委屈。 有求必应,是让自己最受伤的“善良”。 敢于拒绝的人, 长大后才能收获更多自信和快乐。 02面对索取,要学会“以攻为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得寸进尺效应」。 指的是,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微不足道的要求, 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 就可能会接受更多的要求, 甚至是越来越没有分寸的要求。 好友的女儿桐桐是个很乖巧的孩子, 有一阵子,好友发现给她买的新笔、新橡皮, 到了第二天总是会不翼而飞。 追问过之后才知道, 原来桐桐的同桌每次看到都会管她借用, 可借完之后从来就不还。 “她说如果我不给,她就不跟我玩了。” 孩子支支吾吾地说。 看着女儿乖巧又委屈的样子, 做妈妈的心疼不已。 当主动分享变成了索取之后, 孩子会在没有底线的容忍中,委屈自己。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勇敢不被欺负, 秦昊就曾经因为女儿米粒太善良而落泪。 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面对别人的索取, 不妨以攻为守地问:你拿什么跟我交换?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就必须要有付出, 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真正的友谊,是双向付出的。 如果对方只想着占便宜, 那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03被拒绝了也没关系 前不久, 一位妈妈鼓励女儿说“没关系”的视频火了。 女儿看见一个商场门口在发气球, 她虽然很想要,但不敢去。 妈妈就想通过演练的方式, 让女儿能勇敢一点。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阿姨,我可以要一个气球吗?” “小朋友你真勇敢,送给你一个。” 在演练了几遍之后,妈妈突然“拒绝”了女儿: “真抱歉,这个气球已经有人要了, 所以不能送给你了。” 3岁的小姑娘瞬间就变得十分沮丧, 躲在妈妈的身后,默默流下了眼泪。 委屈的样子,让人的心都要疼化了。 妈妈温柔地告诉女儿: “当你提出要求的时候, 别人有可能会答应,也有可能会拒绝, 这很正常。 别人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 如果拒绝了,那就说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在妈妈的鼓励下, 女儿终于大声地喊出了“没关系”这三个字。 图片来源:@小蘑菇 被拒绝的滋味当然不好受, 但它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谁也不能避免被拒绝, 孩子也一样。 告诉孩子,被拒绝了也没关系, 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建立高自尊。 04面对霸凌,要有怼回去的勇气 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64%的孩子在遭受霸凌之后,选择了沉默, 他们没有反击,也没有向大人求助。 可是,忍让能让霸凌的人停手吗? 当然不会,反而可能会愈演愈烈。 《少年的你》中的胡小蝶, 座位上被泼红墨水,她忍了; 在厕所被同学欺负,她也忍了。 忍到最后,万念俱灰的她走向绝境。 我们总对孩子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面对霸凌的时候, 一味地退让只会把自己逼到绝境。 面对霸凌,一定要教孩子勇敢地怼回去: “这是我的,不许动!” “你再推,我就生气了!”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向我道歉!” 如果语言震慑不到对方, 就用肢体还击,或求助大人。 你越有界限感、越有“锋芒”, 别人才会越敬畏你,才不会受欺负。 善良是很珍贵的, 但没有长出牙齿的善良就是懦弱。 所以,在教孩子温柔善良的同时, 请不要忘记教他带点“锋芒”。 有原则、有底线,敢于拒绝的人, 才能收获别人的尊重, 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从容,遇见更好的自己。 05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喜欢你 曾看过一部短片《态度娃娃》, 艾莉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女孩。 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 她总是努力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 尽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她坚定地认为, “只要很有决心地笑,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于是,在“你好可爱”、“你人真好”的“夸赞”下, 她那标志性的讨好式笑容, 渐渐变成了形影不离的“面具”, 再也做不回真实的自己了: 别人打翻了她的鱼缸, 她虽然很伤心,却笑着说没关系; 好友评论她只会傻笑, 她很痛苦,但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 虽然不想参加巡演, 但她还是“笑着”站在了舞台上…… 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会遇见很多人, 这些人的喜好、性格、素养都不同。 孩子们会收获一部分人的认同和喜爱, 也必然会要面对另一部分人的质疑和否定。 他们迟早要认清这个现实: 好的朋友,值得用心去结交; 而那些不同频的人,“失去”了也没关系。 不要奢求去讨所有人的喜欢。 过度迎合别人的情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 我们心里的位置不多, 要留给真正喜欢和爱自己的人。 ——End—— 作者:菈妈,自由撰稿人,热爱生活和文字、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愿用一生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二宝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遂平百事通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