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现在说起《向往的生活》,我已经不记得前几季那些又好笑又治愈的名场面了。 印象最深的,竟然还是那次一大桌子明星吃饭都伸不开筷子的尴尬场景。 好像从那以后,这个以“慢”著称的综艺,就几乎变成了年轻艺人们不得不抱团去公司大领导家里吃饭的死亡团建局。 好在,上一期终于来了一位不那么“听话”、也不那么年轻的嘉宾,搅活了这潭死水。 许知远老师,初来乍到面对一大帮人的迎接,他也在寒暄问好,但看起来并不是特别适应。 而当节目仅仅开播十分钟,所有人在落日海边拍完合照时。 本该是惬意舒缓的一刻,他的评价却委婉中带点犀利。 冲突?什么冲突? 这个挑事儿的劲头让本观众兴奋起来了。 难道说,一直以来都打着和谐牌的《向往的生活》,竟然要在知识分子许知远老师这里终结? 面对如此有话题度的嘉宾,节目剪辑当然也没有放过。 先导预告中,人还没出场,就已经被打上了“不合群”的标签。 隐隐有点腥风血雨的味道。 许知远的加入,让节目表面的风平浪静,越来越像一盘顽强的散沙。 许知远去哪儿了?我也想知道。 来这个节目的嘉宾,除了蘑菇屋,难道还有别的地方可去?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往期嘉宾来到蘑菇屋的标准活动轨迹: 拎着箱子直奔大通铺宿舍以示亲密,放下箱子赶紧准备积极干活,下地出海。 干完活在心里给自己发个“吃饭许可证”,到厨房切半个小时葱花,切完了要不再切点姜和蒜,没得切了就站旁边等着。 等到开饭,别在乎什么重油重盐,边吃边夸、边夸边流眼泪说想家,就属于节目组不用也得用的顶级反应镜头了。 从吃完这顿饭到吃下一顿饭,循环操作即可。 然而这些,许知远一项都没沾上。 首先他就没带箱子来,也没住在蘑菇屋。 何老师把背着旅行包的他安排在树屋里,一个只要是文艺青年看了都挪不动步的树屋。 里面还有一面墙的CD,复古的设施和音响。 看得出来,这个地方他确实住得很自在、很开心。 〓 穿件衣服吧许老师! 树屋离蘑菇屋不算远,但也没有近到互相喊话能听见的程度。 要想随时沟通交流就不是很方便,只能两边跑。 何老师提出这个顾虑时,许知远却觉得,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愿意住到海上的灯塔上去。 “冲突”这不就来了。 当然,许老师没去成灯塔。 但他想去远方的心情是始终不变的。 大家一起拍完照片,就都回到了蘑菇屋。 天色已经暗下来,而当许知远终于出现在门口时,却“过门不入”,径直向外面继续走。 他的目的地其实也没什么稀奇,不过是海边、村口。 唯一不同的是,只有跟着他,我们才能看到不是任务场景的海边、村口,以及不是为了发任务而出镜的村民。 遇到挑着海草的大姐,他主动上前帮忙。 两筐满得堆起来的海草,他挑了一段路之后,挑不动了就直接放下来。 也是全无在镜头前把好人做到底的自觉。 不过,看到大姐用了巧劲把扁担挑上肩,他又跃跃欲试。 要只是想卖个接地气、不端着的人设,其实到放下担子说声再见就已经算圆满完成任务了。 但好像此时此刻,他是真的想知道怎么挑扁担会更轻松。 这边还没忙完,他就被召回到蘑菇屋。没待几分钟,又抬腿去了村口。 随时见到人,随时开启唠嗑模式。 唠完以后,他也像背景画面里那些真的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一样,拉了把塑料凳,坐在榕树下乘凉。 这边许老师对村口大爷的身份适应得十分良好,有吃有喝有风吹。想聊天就聊天,想独处就独处。 而镜头转向蘑菇屋。 七个人好像给节目组省镜头钱一样全都挤在厨房里,有人努力找活干,有人找不到活干略显局促,有人围观,有人巡视。 确实很难说,到底是哪边在录《向往的生活》。 许知远对蘑菇屋的逃离,是超出常驻嘉宾控制、是节目的惯性和套路无法覆盖的行为。 但是,又为什么要在一个提倡自在生活的节目里,去规定好嘉宾的to do list和行动范围? 只能在固定list里打卡,在熟悉的小院里喝茶(划掉,喝金主牌牛奶),再努力的艺人也很难发挥出精彩的综艺效果。 许知远第一次脱离大部队去帮大姐挑海草、却很快又被喊回去时,就对MC们的管理模式略有微词。 “他们就有点像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翻译一下,就是我又不是幼儿园小朋友,怎么连行动都不自由? 回到蘑菇屋,看到人多得连厨房入口都被挤满,许老师站在一边挠头。 如果不考虑语言的艺术,我猜他想说的话可能跟观众也差不多:有必要吗? 第二天大家一起去海滩上捡垃圾,许知远走着走着,又不知不觉跟人群拉开了距离。 固定嘉宾们总是认为,越走越远是跟节目的脱节。 可是要知道,故事并不是只有在蘑菇屋里才会发生。 甚至想要新鲜的、神奇的故事,就得离开蘑菇屋才会发生。 就像许知远,明明和大家走在一片海滩上,却只有他偶遇到了蓝天救援队。聊了一会儿,对方甚至允许他上船一起去巡逻。 可惜,又一次被一声呼唤,打断了蠢蠢欲动的出海的心。 他虽然人在向同伴们靠近,心却跟着救援艇一起越开越远。 趿拉着大板拖鞋、拖着三十斤的垃圾袋,也走得一步三回头。 幼儿园何老师终于把许同学找回来归队,表示该同学真的是难管,非要做班上那个特立独行的小朋友,没有集体意识。 节目组的需求和嘉宾的需求严重错位,说实话,我稍微看出了一种表面和平但其实相看两厌的尴尬。 于是午休过后,驻守在主屋的MC们发现日常找不到许知远,索性派出了刚到的嘉宾杨迪去和他一起拍那条树屋支线。 许知远对前一天晚上的村口老榕树念念不忘,拉着杨迪就要再去。 杨迪听闻后,表现出了一个敬业综艺人的惶恐:来这不是得干活吗?我还没干活,就要出去玩了? 拗不过他,两人还是出了门。 只不过,比起许知远拉凳子、买水果的轻松悠闲,杨迪则是一边剥橘子一边叮嘱着:坐会儿回去干活。 终于回去干活之后,杨迪开玩笑说会不会最后播出时把干活这段剪了,只保留出来玩那段。 比起许知远的豁达、无所谓,杨迪则显得有些自嘲和无奈。 作为一个深谙综艺规则的艺人,他的担忧完全是有理有据的。 前几季,李诞、陈赫懒人开会,啥也不干;岳云鹏一来就补觉,睡到其他嘉宾到了还没起。 哪怕是这些本身都自带喜剧buff的艺人,都免不了被网友痛批为“综艺混子”。 自然没有人敢再拿“不干活”立真性情人设。 毕竟谁都知道,拿钱上班,怎么可能真让你来过向往的生活啊? 其实,许知远在干活这方面还真不是“混子”。 嘴上喊着逃避劳动,但捡垃圾、收拾螃蟹、卖螃蟹、放鳗鱼网,给他安排的活都完成了。 我想这也是他很不解的地方:事情都做完了,一大群人都还挤在同一个厨房里干嘛呢? 有网友说他既社牛又社恐,不想和一大群人共处,自己反而去找村民聊得火热。 节目组也抓到并放大了这一点。 在他跟村子以内、综艺以外的人们聊天时,但凡是个问句,就用Q的字样标注出来,好像在不断强调MC们已经说过很多次的那句——许老师好像自己录了另外一个节目。 哪怕这些问题根本不算是什么有深度的问题,只是闲话家常。 这里的许知远也并不像《十三邀》里面对访谈者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更接近《向往的生活》的状态。 节目组好像还是有意在把他的行为和这个节目本身划清界线。 不得不说,这可能就是《向往的生活》口碑不如前几季理想的原因。 曾经拿到过豆瓣8分的好评,如今却堪堪过及格线,评分人数也少了七万不止。 节目组和固定MC们对“向往的生活”的理解,永远局限于在节目打造的蘑菇屋里。 他们的镜头,聚焦于一个如同处在真空环境里的理想居所。 而好像只有许知远意识到或者说还在乎,这个理想小屋是存在于真实环境中的。 并且对那个真实的环境来说,蘑菇屋其实是个格格不入的客人。 海岛蘑菇屋的美景,从这一季一开始就在被重点宣传。 可是直到许知远来的这一期,我们才看到了这里的生活,才知道这些村民赖以生存的作物能卖多少钱。 蓝天救援队每天都要出海巡逻,也是到了这一期,观众才第一次看到他们的身影。 六季下来,这个综艺已经太成熟、太模式化了 干活、吃饭、夸饭好吃、上价值,每一期的剧本都换汤不换药。 偶尔出现一些精彩片段,也是因为拿到普通剧本的人发挥得精彩。 而要是综艺感堪忧,就只能把车轱辘话来回来去说。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以后能多一点像许知远一样的嘉宾。 包括但不限于在夸黄磊做饭好吃绝了这种必备环节里,能再给出一些脱离常规、跳出温水的新鲜感。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遂平百事通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